2006年4月1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缺少廉耻的“时尚”
周士君

  武汉科技大学的15名学生组成调查组,对学校食堂的浪费情况进行了调查,调查结果令人吃惊:仅仅南园餐厅这一处学生食堂,一年倒掉的饭菜价值就高达上百万元。而“心情不好”、“饭菜质量差”或“不合口味”,竟都成了学生浪费饭菜的理由。更为甚者,一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学生,每次吃饭也都要故意剩下一点,原因是怕别人因其吃得太干净而笑其寒酸或不雅(4月9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。
  实际上,荣辱错位的“浪费时尚”,显然比浪费现象本身更可怕。在大学校园,当浪费者不以浪费为耻,反而将其当作一种新潮的时尚时,说明浪费恶习早已成为一种侵淫其骨髓的病毒和顽症。那么,“浪费时尚”是由于教育缺位而导致的世风颓废吗?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;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这首倡导节俭和教人向善的古诗,在中国不仅家喻户晓,而且几乎是人人都能倒背如流,可为什么一回归现实,其劝导功能便立即尴尬地“归零”了呢?尤其目睹那酒店或食堂中被当作泔水倒掉的大盆饭菜,国人“说归说、做归做”的粗劣禀性,便更是暴露无遗。同样,餐桌上的奢侈浪费,与我们一贯倡导的文明消费和适度消费,更成为各说各话的“两张皮”,“浪费时尚”主导下的斗富摆阔之风,甚至可以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喧嚣背景里张扬行事,畅行无阻。
  当然,大学校园流行的“浪费时尚”,也决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,它与整个社会上流行的浪费风气是同脉同源的。无庸讳言,时下最大的浪费“策源地”依然在官场,以公款大吃大喝、铺张浪费、送礼公关为主要特征的“浪费型腐败”,使我国近年来的行政成本扶摇直上,而各地官员在各式各样的形象工程上展现的“大手笔”,更是令人叹为观止!这些开腐败风气之先的源头浪费,难免成为引领“浪费时尚”之另类风尚的“风向标”。在今年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任玉岭在提交其关于降低行政费用的提案时指出,从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间,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,平均每年增长23%,大大超过了GDP增长率。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,比美国还高出9.13个百分点。他还说,“我们不少党政机关用钱上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。我国行政管理经费增长之快,行政成本之高,已经达到世界少有的地步。”此番由公权力主导的“浪费时尚”,与校园里的“浪费时尚”相比,显然是小巫大巫之喻了。而那些“费”绩卓著的官员,不仅没有得到惩戒反而闻达于官场的尴尬现实,也更令“浪费时尚”变得越发有恃无恐了!
  的确,“浪费时尚”风行的终极后果或社会危害不言而喻,而一旦涉及如何遏制眼前的浪费恶习,我们又总是过于迷信和依赖于道德标竿的重树以及政治宣教的功效,恰恰忽视了必要的机制干预,并放弃了从源头的制度拦截。所以说,构建节约型社会不应仅仅是各界自我标榜的一种虚饰性标牌,而应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,故必须建立常态的节约机制,并从杜绝盲目决策、公款吃喝和形象工程等大宗性浪费开始起步!
  没有常态的节约机制的强力干预,浪费者的行为便得不到及时的惩治和矫正,同时荣辱颠倒的“浪费时尚”,也更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和修正!